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
目 录
活动动态
◆市卫生系统“百名专家下基层解民忧”暨市人民医院大型义诊咨询活动成功举行
◆院团委持续深入开展关爱失智老人行动
◆“密切联系群众·携手共促健康”系列活动之三
最美卫生人
◆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医学影像科主任姚伟根
◆巧用银针四十载 治病救人弹指间
活动动态
市卫生系统“百名专家下基层解民忧”
暨市人民医院大型义诊咨询活动成功举行
4月30日上午,市卫生系统“百名专家下基层解民忧”活动正式启动,市人民医院的20余位医疗专家来到红色古镇梁弄,为当地居民送去优质医疗服务。
为了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医院积极参加“百名专家下基层解民忧”活动,组织医疗专家下基层送服务,真正做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缓解群众看专家难的问题,为群众就医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中去。
4月30日是这次下基层活动的启动日,活动当天,市人民医院选派心血管内科、胸外科、骨科、妇产科、呼吸内科、肿瘤科等特色专科的专家,在梁弄街头开展大型义诊咨询活动,为两百余位群众提供疾病诊断、健康咨询服务,分发常用药物及健康知识手册,并为群众提供了测血压、测血糖等服务,服务群众三百余人。“大伯,您的空腹血糖8.6,有点偏高了,等下再测个餐后两小时血糖,平时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我给您仔细讲一下……”“大妈,您这个膝盖是骨性关节炎,我给您开点药,附近药房或者去卫生院都可以配到。”在一个上午的义诊活动中,医务人员耐心细致的服务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在梁弄中心卫生院,医院的心血管内科、胸外科及骨科的三位专家坐诊,还有两位专家为居民和基层医生提供了《基层医院高血压防治策略》、《Ⅱ型糖尿病的非胰岛素治疗》专题讲座。人民医院行政后勤党总支副书记冯佩君等人还来到两户贫困居民家中进行慰问,并将在今后为他们的就诊、健康指导提供帮助。
“我曾经在梁弄工作过五年,和这里的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切实感受到山区人民要看大医院的专家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年人要跑到余姚去确实不方便。”人民医院的胸外科专家陈勇杰表示,“这次医院组织这样的活动,能为山区群众就医提供便利,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感觉到责无旁贷,希望能尽我们所能,为群众出一份力。”
院团委持续深入开展关爱失智老人行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患有老年失智病的人数日益增多,特别是阿尔兹海默症,该症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年痴呆症,这个病在老年人群体中不算罕见。患病者会慢慢失去记忆,失去自我生活的能力,不知道很多常识,没有很多危险的意识,甚至连吃饭都会忘记。所以对于这样的老人,需要更多的关爱和耐心来陪伴他们的老年生活。
余姚市人民医院团委结合自身特点,承接了由宁波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发起的失智老人社区干预行动项目,发挥医务人员专长,关心和服务失智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
活动开展以来,团员志愿者们已经多次深入社区开展关爱活动。近日,院团委再次组织志愿者赴阳明社区,为这群特殊的老人送上关怀。
本次慰问走访,志愿者们不仅为多户家庭送去了所需的护理物资,还和患者家属交流了护理经验,并耐心地倾听失智老人讲述过去的往事。部分老人由于年事已高,往往伴随有其他心肺功能疾病,医生志愿者还指导病人家属疾病注意事项和预防方法,失智老人家庭和社区的员工在收获方法和知识的同时也纷纷表示了感谢和支持。
“密切联系群众·携手共促健康”系列活动之三
我院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紧密结合自身特色,深入广大群众,积极推进“密切联系群众·携手共促健康”的主题活动。
光明之行 4月22日,“舜大白内障复明爱心基金”2014春季行动来到了黄家埠和临山镇,我院眼科主任郑志斌带领三位医务人员来到当地卫生院,给居民们开展了白内障筛查,并为部分有需要的老人分发眼药水。
健康宣教 4月25日下午,我院在门诊二楼内分泌风湿免疫疾病诊疗中心举办了糖尿病健康知识小讲座。此次讲座由内分泌科的宣丽萍副主任医生讲解,吸引了近30位糖尿病患者到场,重点讲述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问题,并纠正了许多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误区,并进行现场疑问解答。现场很多病友认真地做着笔记,表示通过此次学习与交流认识到了糖尿病的一些基本预防和治疗的知识。
携手义诊 4月27日上午,我院携手上海肿瘤医院的甲状腺专家,在门诊大厅举行了甲状腺疾病科普教育及义诊活动。上海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宇首先通过幻灯片放映的形式进行了科普教育,之后王宇副教授及我院甲状腺、乳腺、胃肠外科主任黄小娥等专家进行了现场义诊。
下乡走访 5月8日下午,门诊医技党支部来到永丰村村委,开展了“密切联系群众 携手共促健康”宣讲、义诊活动,短短2小时,就为近百名永丰村群众提供了专业而详尽的医疗咨询服务。这次的义诊服务,中医理疗科的医生还为数10名群众提供了拔罐服务,拔完瞬间,大多数群众表示,疼痛酸胀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最美卫生人
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医学影像科主任姚伟根
姚伟根,中共党员,放射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十几年如一日,带领科室60多人,默默坚守在医疗第一线,创造了不菲的业绩。并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完成了多项创举。他一直工作踏实、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不断提高科室每个人的业务水平,致力于不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重任。自他担任科室主任几年来,他不断创新科室管理,完善科室各类制度,简化工作环节,优化检查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了一致好评。
从上海进修学习回来,他一直工作在医学影像最前沿,特别是MR业务,为我院MRI技术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并在不断追求更高水平。近年来,已开发了多项CT、MR新技术服务群众,如低剂量CT检查、冠脉CTA、MRS技术等。
作为一名医生,他始终秉承着“急患者之急,想患者所想”的理念。结合自身岗位特点致力于打破老百姓“看病难”的瓶颈。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日益提高,原有医疗情况无法满足患者。针对这一医疗状况,他谋求新思路,联系实际情况,提出引进一些新设备(64排CT、乳腺钼靶机、双能骨密度仪)和新PACS系统。在他的带领下,科室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明显提高了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满足了老百姓的需求。在实践新医改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医疗资源整合中,他积极参与、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率先实现了本区域内的现有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承担了“余姚市医学影像会诊中心”的具体工作。 如今与全市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联网,并带领科室为基层医院会诊疑难病例、监控和点评摄片质量及诊断水平,大大提高了基层医院的影像水平,努力实现区域内医疗质量的同质化发展,为群众提供便捷及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使我市影像水平发展跨越了一大步。此举已走在了全国前列。
作为科室主任,他一直倡导科技兴科,重视质量管理和人才培养。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参与各类新技术、新设备交流会及论坛。目前放射科人员结构基本合理,人才梯队形成,技术水平成熟。管理方面他主张以人为本,实行科学管理,努力构建和谐科室。经过多次改进,开创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不但有常规性业务学习(读片、反馈、讲课、专题培训等),而且利用医院“名医名院”工程,请上海、省内专家前来科室技术指导、授课。同时也十分重视科教工作,在医院精神的指导下还在科内建立了进一步的激励措施。目前已在学科建设(包括课题立项、重点学科评审、本专业学科的评分)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从医多年,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每天下班后还总能看到他在科室穿梭忙碌的身影。科内重要设备检修时,他总会亲自参与,甚至有时和工程师一起忙到凌晨。不仅如此,甚至在生病时,也坚守在工作岗位的第一线,趁下班时间接受治疗。“服务无终点、追求无止境”的他并不满足于此,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谋发展,不断提升,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争创一流,推动着医学影像事业跨越式的发展。
小小银针四十载 治病救人弹指间
在市人民医院门诊三楼一间不起眼的中医针灸诊室,面积不大,大约30平方米的样子,房内摆放着几张病床。同许多中医科的诊室一样,来这里诊治的患者,大都要经过望、闻、问、切诊断后,再行针刺、艾灸、药疗的诊治过程。然而,就是这间不起眼的针灸小诊室,却吸引了余姚以及周边地区的病人,声名远播。她的医术和影响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选为省针灸学会理事、宁波针灸学会副秘书长。这个诊室的主针大夫就是秦军。
秦医生不但在岗位上悉心救治病人,还积极参加各类义诊。在带给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也把其高尚的医德带给了患者。“针不离身”这是她的座右铭,在上海火车站还留下了她奋力施救病人的身影。
20日,秦军与一帮友人从泰山游玩途经上海火车站转车回姚,一出站口,只见候车室大厅围满了一群人。“妈妈!妈妈!醒醒!”一个惊慌的声音从人群中传了过来,秦医生她顾不得旅途的劳累,凭着一名医生的职业敏感性,立刻拨开众人,挤了进去。只见候车大厅的地上躺着一名五六十岁的大妈,面色苍白,双目紧闭,任凭家人在一旁呼喊,没有一点反映。“我是医生,让我来看看。”秦医生蹲下身,镇定地观察了一下大妈的病情,并测了测大妈脉搏和呼吸,微弱如游丝。在家属交谈过程中,得知病人有心脏病史,病人命悬一线,病情危急。
此时的秦医生脑海中只有“救人”两字,随即取出随身携带的针灸针,朝着大妈人中扎了进去,没反映,再打内关,大妈依旧不醒,秦军没有放弃,再在大妈的手指十宣上依次刺了下去。“这人有心脏病。”一旁的火车站工作人员提醒道。随着秦医生一针针地往下扎,突然“噢”的一声,只见病人头稍稍动了一下,缓过气来的样子。“有反映了!醒了!醒了”人群一阵欣喜。但秦医生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知道大妈危险并没有过去,马上协助家属扶起了大妈的头,一点一点从大妈口中滴了些许水进去,让大妈做吞咽动作,终于能呼吸了,秦军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此时的大妈危险警报基本已经解除。
“真是太谢谢您了。”此时,两位家属激动地操着一口纯正的普通话跪谢秦军。秦医生却淡淡地说:“这是一名医生应该做的。”
此时120已来,大妈和家属匆匆上了救护车。秦医生她们也踏上了回姚的旅途。
短短几分钟的相遇,秦医生和大妈就匆匆作别,却在微信朋友圈中留下了一段最美医生的佳话。此事迹在人民网、新华网、浙江卫视1818黄金眼、宁波日报等各大媒体纷纷被转载报道。
|
|